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谁的功劳最大(秦国著名纵横家)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4741
文章
0
评论
2023年3月19日14:10:39 评论 560

公元前310年,长期信任和重用张仪的秦惠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继位。早年间,秦武王就看不惯张仪的为人;再加上之前张仪得罪了太多秦国大夫,现在他们趁新王继位,纷纷在秦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如此众叛亲离,让张仪深感无法再在秦国立足,就主动向秦武王请辞,回到了故乡魏国。

作为举足轻重的纵横家,张仪回到魏国后也颇受魏王重视,又被任命为国相。可惜,张仪回到魏国才一年,就不幸去世了。

回顾张仪一生,先投在楚国国相门下,却被楚人怀疑是小偷,差点就被打死。后来,在同门师兄弟苏秦暗助之下,张仪来到了秦国,被秦惠王任命为客卿。此后,张仪就走向了辉煌腾达:公元前328年,张仪成为秦国之相;公元前325年,张仪辅佐秦惠王称王;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伐蜀,攻取其地;此后,张仪为秦国破纵连横,立下了汗马功劳……。

身为纵横家,张仪是典型的权变之士:没有一成不变的效忠对象,谁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他就为谁出力。甚至首次在母国魏国担任相国时,也是为秦人服务;在秦武王抛弃他后,张仪随即为自保,又出卖了秦国利益。如果是在今天,张仪更像是一位职业经理人——没有固定报效某家企业的理念,只要哪家企业愿出重金聘用,就在合同期内为这家企业服务。

与张仪同时代,还有另一位魏人也很出名:他就是公孙衍。公孙衍出身于魏国公族,因为担任过魏国犀首之官,所以人称“犀首”。在秦国时,公孙衍曾任大良造,替秦人夺取了魏国河西之地。后来,公孙衍与张仪争宠失败,去职回到了魏国。此后,公孙衍就专心与秦为敌,劝说崤山以东诸侯合纵以攻秦。太史公称,张仪死后公孙衍居然再次入秦为相,曾佩五国相印,成为五国盟约的约长。虽然此说并不可信,但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纵横家权衡时势、随机应变的灵活处事风格。

张仪、公孙衍都是魏人;而当时以纵横术服务强秦之人,也大多是三晋之士。以此,太史公也不由得感叹道:“三晋多权变之士!”

所谓“三晋”,指的就是战国韩、赵、魏三国。因为这三国都是由晋国分裂而出,所以被称为“三晋”。三晋之士以纵横说强秦以弱三晋,最后秦国还吞并了三晋,这颇有些讽刺味道。

为何三晋会产生如此多的“权变之士”呢?

或许,这与晋国历史密切相关。

西周晚期时,晋国曾出过一次大事: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晋殇叔不顾宗法制,公然篡位、自立为君。晋殇叔篡位后,晋穆侯太子姬仇立刻就出逃了。此后长达四年,姬仇都不知所踪。可到了公元前781年,姬仇却返回晋国,率党徒攻杀了晋殇叔、夺回了君位!

这四年时间里,姬仇到底去了哪?

身为合法继承人,在被篡位之后能想到的第一个救世主,必然是周王室。姬仇想必也是逃入了周王畿,去请求王室来主持公道。可晋殇叔篡位时,恰逢周宣王晚年,王室正处多事之秋,周宣王本人又体弱多病,哪里还有闲心来管晋国之事?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在田猎之时暴毙,姬仇让王室主持公道的希望也彻底化成了泡影。极度失望之下,姬仇不得不单独回到国内,依靠自身力量夺回了君位。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晋文侯姬仇亲身体验到周王室正在步入衰落。

十余年后,巨变就不期而至。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鄫人、西戎攻杀,从此西周走向了覆灭。这之后,崤山以东众多诸侯拥立携王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扶持的周平王相抗衡,周王国进入了“二王并立”时期。

天下大乱,正是权变之士崛起的良机。

早就看透了王室衰弱本质的晋文侯,见携王政权不得人心,便果断地投靠了弑父篡位的平王政权。之后,晋文侯就打着拥戴平王的名头,在汾河流域东征西伐,完成了晋国在东周时期的首次大规模扩张。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又杀死了携王,让周平王成为东周唯一幸存的王。

社会巨变之时,晋、郑二国都能火中取栗,成为平王东迁的两大功臣国,从而赢得了巨大发展。这种成功,就在于晋文侯能审时度势,能够“权变”。

这是晋人第一次利用权变思想,为晋国谋取到了最大利益。

晋文侯去世后,儿子晋昭侯将叔叔姬成师封到曲沃,拉开了曲沃与晋侯内斗的序幕。曲沃代晋的内乱持续了六十七年,对晋人影响巨大。到底是该忠于晋侯,还是该忠于曲沃,内乱期间始终考验着晋国士大夫的神经。

在曲沃武公时代,曲沃一方已占据了明显上风。

公元前710年,曲沃武公伐翼,引发了两个阵营的再次决战。公元前709年的陉庭(今山西曲沃东北)之战中,晋哀侯战败被俘,曲沃武公大获全胜。

随同晋侯被困的,还有大夫栾共叔。

栾共叔之父栾宾,曾经是曲沃桓叔姬成师的太傅。鉴于这段渊源,曲沃武公就想劝降栾共叔。为此,曲沃武公还当面向栾共叔承诺,提拔他为晋国上卿。可栾共叔却坚决效忠晋侯,不愿放弃抵抗,最终力战而死。

父亲侍奉曲沃,儿子却选择忠于公室。这是曲沃代晋时期,栾氏家族的一场悲剧。可在曲沃代晋成功后,栾氏家族的选择又发生了变化。

晋文公回国后,大量启用晋国旧族担任近官。城濮之战前,栾氏家族的栾枝被提拔为下军主将,成为六卿之一。这以后,栾氏家族之人就频繁出现在曲沃代晋后的晋国政坛上。公元前615年河曲之战前,栾枝之子栾盾再次被赵盾提拔为下军主将;到晋景公时期,栾盾之子栾书更是被提拔为正卿,让栾氏家族步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晋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栾氏家族的效忠对象也在不断变化。栾宾效忠曲沃,可他儿子栾共叔却誓死效忠公室。在栾共叔儿孙一辈,栾氏族人又在曲沃桓叔后裔底下出仕。在栾书担任正卿时,明显已成了一位“权变”之士:在与楚人对抗时,栾书就多行诡诈之术;为了稳固栾氏家族地位,栾书还参与陷害赵氏、郤氏,最后又与荀偃联手杀死了对其造成威胁的晋厉公!

从忠贞之士发展成权变之士,栾氏族人的这种变化,正是晋国政坛风气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杀死了晋缗公,曲沃正式篡夺晋国政权。之后,曲沃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

晋献公继位后,深感桓、庄公族势力过于庞大,严重威胁到自身执政地位。就在晋献公为此苦恼不已之时,大夫士蒍主动站出来,替他解决了这一烦恼。为除掉桓、庄之族,士蒍先与桓、庄之族打成了一片,然后在其中不断挑拨离间,促使桓、庄族人驱逐了富子,之后又灭了强大的游氏之族。最后士蒍修筑了聚城(今山西绛县东南),诱使群公子群居于此。在公元前669年冬,晋献公派兵围攻聚城,一举将桓、庄之族屠杀得干干净净!

事后晋献公论功行赏,将士蒍提拔成大司空。士蒍帮晋献公血腥清理桓、庄之族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权变思想的精髓:为达目的,可以无视血缘亲情,可以不择手段。

除士蒍外,还有一位被晋献公重用的权变之士:他就是荀息。

因为晋献公血腥屠杀公族,桓、庄之族的残余逃入了西虢国。为此,西虢公替他们出头,多次讨伐晋国。晋献公当然无法忍受,就想报复西虢公。这时,荀息向他献上了假虞伐虢之计:重金贿赂虞公,借道以伐西虢;当消灭了西虢国后,晋人在回程路上顺手又灭了虞国。

在假虞伐虢过程中,晋人先与虞国结成同盟,其后又向虞国发起突袭,完全是背信弃义之举。可晋献公并不以为这种背信弃义为错,反倒对荀息信任有加。在杀死太子申生、赶走重耳、夷吾等人后,晋献公提拔荀息为太子奚齐太傅,让他成为下一代国君的重臣。

晋献公对士蒍和荀息的提拔重用,无疑起到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只要有功劳,不管功臣是采用什么手段,都能够迅速飞黄腾达。

晋献公时期的风气,很快影响到了后世晋人。

晋惠公坐上君位后,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回国之前作出的承诺:对外不肯给秦穆公河西之地,对内则干脆杀死了里克等等诸多助他回国的大夫。对晋惠公而言,为回国执政可以作出任何承诺;一旦目标达成,为稳固政权之前所做的任何承诺都可以不算数。

晋惠公的权变之举,无疑根源就在晋献公。

晋献公、晋惠公之后,权变理念在晋国蔚然成风,几乎成了晋人能力高低的标杆。

晋文公、晋襄公时期的正卿先轸,在城濮之战中采取各种手段离间楚人与其他诸侯国关系,并利用诡诈之术嬴得了晋、楚第一次称霸决战的胜利;其后,在崤之战中不顾秦穆公的往日恩德,伏击了秦军。

晋襄公太傅阳处父,在泜(zhī)水遭遇楚军时,宣称要与楚人决战;可在楚军退军三十里给晋人让出列阵空间后,阳处父却高调宣扬“楚军逃跑了”,然后就不战而退。虽然泜水之战原本是阳处父怯战,却意外地让楚成王误会是楚军主将子上通晋,竟然将他给杀了!

晋灵公时期的正卿赵盾,在与狐射姑争权过程中,不惜杀死了晋文公之子公子乐;后来在与晋灵公斗争过程中,又假装出逃,却安排堂兄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

晋景公与晋厉公时期的正卿栾书,为巩固自身地位,不惜污蔑陷害赵氏与郤氏;在面对可能来自于公室的威胁之时,又悍然杀死了晋厉公。

晋悼公与晋平公时期的卿士荀偃、士匄,在平阴之战中不断地虚张声势,成功吓跑了齐灵公。

……

为达目的,可以无视亲情、无视成规陋习、无视君臣大义,可以不择手段,以权变来争取胜利才是最重要的结果争。只有这样,才能在晋国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

这就是三晋多权变之士的历史根源。

只不过,晋献公们有没有想到,后世晋国卿大夫也会以权变之术来对付他们的子孙?后世三晋之士也会用权变之术辅佐敌国来灭三晋?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谁的功劳最大(秦国著名纵横家)
春秋战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