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鱼的历史长达数千年
所谓“民以食为天”,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在“吃”这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在诸多食材当中,“鱼”向来被认为是鲜美的上等菜肴,孟子曾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见古人眼里,鱼是多么珍贵的食材。那么,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到明清时代,古人们都是怎么吃鱼的?
春秋战国
《孔子家本姓解》记载,孔子有了儿子之后,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特意派人送了一尾大鲤鱼给他,以做贺礼,孔子也因此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鲤鱼就成了一种珍贵的食材,且具有美好的寓意。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要像烹饪小鱼那样,慢火久炖,各种调料恰到好处。孔子在《论语·乡党》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的“脍”就是切细的鱼片。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鱼的几种最基本的吃法。
两汉时期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尚且没有什么口福,捕鱼水平不高,能够吃到鱼的机会也并不多,那么到了两汉时期,“鱼”作为基本食材已经走入百姓家中了。
烤鱼、鱼酱、生鱼片在汉朝均以普及出现
“江南地广……民食鱼稻” ——《汉书·地理志》
鱼能够作为食材而被普及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方面,两汉时期捕鱼技术得到了提升。渔具得到改良,罟、罛、罪、罶、罩及撒网等渔具均在这一时期出现,所谓的“罛”是指大渔网,“罶”是指捕鱼用的竹篓子,这些渔具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仅如此,汉朝还出现了用鱼鹰捕鱼的方法,江苏、山东等地都曾出土过鱼鹰捕鱼的汉代画像石,可见在汉朝,捕鱼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鸬鹚,古称鱼鹰,在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
另一方面,人工养鱼在汉朝也有所发展。曹操曾在《四时食制》里面提到,“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郫县位于今天四川成都附近,“子鱼”是指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鱼,意思就是说,在成都这一带的小鱼,养在稻田里,可以用来做鱼酱吃。大美食家曹操的这段话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汉朝已经出现了鱼酱这种做法;第二,汉朝出现了稻田养鱼的养殖技术。
除了鱼酱,汉朝吃鱼还吃出了很多新花样,比如烤鱼。烤鱼的方法和技巧虽然少见于汉代文献,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显示,烤鱼在汉代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吃法,比如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汉代烤炉,就可用于烤鱼;汉代的诸多壁画上,也出现过烤鱼宴会这一主题。
汉朝壁画,画面中一条鱼被从中切开,放在容器中炙烤
再比如,三国时期还出现了生鱼片这种吃法,但似乎并不卫生。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三国志·华佗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因为吃了不卫生的生鱼片,导致“胸中烦懑,面赤不食”,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陈登患的很可能是肝吸虫病,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最容易导致此病,而《三国志》所提到的广陵,是今天的扬州,也是这一病症的高发地带。
淡水鱼的生鱼片中,存在寄生虫的可能性较高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基于捕鱼水平和养鱼技术的提高,鱼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基本食材之一,这就导致了关于鱼的吃法也日益增多,鱼酱、烤鱼、生鱼片等,在那时均已出现,只不过以生鱼片为代表的部分食用方式还不够卫生。
唐宋时期
唐朝时,由于皇帝姓李,因此鲤鱼的地位飙升,不仅不能捉、不能吃,甚至连“鲤鱼”这个名字都不能叫,只能叫它“赤鯶(huàn)公”。
对鲤鱼的禁止食用并不能阻挡人们吃其他鱼的热情,在唐宋时代,随着捕鱼技术和厨具、烹饪方法的丰富,人们逐渐掌握了关于鱼的诸多做法,并且还以文字食谱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山家清供》中还记载了蟹酿橙、涮兔肉等美食的食谱
南宋林洪曾写了一本叫做《山家清供》的小书,收录了以山野菜、水果、肉类等为主要材料的菜品,并记录了它们的名称和做法,其中便有多道以鱼为主要材料的美食,比如说,莲房鱼包。
莲房鱼包这道菜的主要材料有两个,一是莲蓬,二是鲜嫩的鳜鱼。先把一整朵莲花连同新嫩莲蓬一起取下,把莲蓬的底儿截掉一部分,瓤挖掉,备用。把鳜鱼处理干净,切成小块,用清酒、香料等调料腌制好。再用腌好的鱼块把莲蓬填满,用莲花包裹住,再涂上蜜,放到蒸笼里蒸。蒸熟后,用渔夫三鲜(莲、菊、菱汤汁)做调味品,即可食用。
现在市场上也有“莲房鱼包”这道菜,但其做法没有古代复杂,样式也有些许不同
将莲花中嫩房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酱、香料加活鳜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碟,用渔父三鲜供之。三鲜:莲、菊、菱汤瀣也。向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得诗云:“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涌身既入莲房去,好度华池独化龙。”李大喜,送端研(砚)一枚、龙墨五笏。——《山家清供·莲房鱼包》
《山家清供·莲房鱼包》这一篇最后的一首诗也很有意思,诗中说“锦瓣金蓑织几重,问鱼何事得相容”,似乎在说为了防止鱼块从莲蓬中掉出来,还要用“金蓑”(线绳),把“锦瓣”(莲花瓣)缠绕住,最后出屉的鱼肉味道,“好度华池独化龙”般得到了升华。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关于鱼的食用方法数不胜数。清朝有一位美食家叫做袁枚,他在作品《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述了326种南北菜肴,其中,《江鲜单》一章专门介绍了江鱼的诸多做法,颇成系统。
《随园食单》是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美食著作
单说《江鲜单》中的第一道食材长江刀鱼,就被记录了多种做法。按照袁枚的说法,刀鱼用蜜酒酿、清酱处理过后,放到蒸屉里蒸着吃是最好的,他还特意提醒读者不必加水,这样可以保持它本身的鲜味。如果嫌鱼刺多,那就切成鱼片,再用钳子把鱼刺拔出来,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炖,鲜美绝伦。
南京一带的人觉得这刀鱼刺实在是多,就先把刀鱼油炸到酥脆,在放到锅里煎,也有人先用刀把鱼脊骨切碎,然后再下锅煎到金黄,辅之以佐料,吃的时候会感觉连骨头都是脆的。
河豚、鲥鱼和刀鱼被合誉为“长江三鲜”
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细鱼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则将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金陵人畏其多刺,觉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或用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加作料,临食时竟不知有骨:芜湖陶大太法也。——《随园食单·江鲜单·刀鱼二法》
从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到袁枚的“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随着捕鱼技术、烹饪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关鱼的吃法越来越丰富。蒸煮煎炸、烤焖生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鱼就这样一步一步霸占了餐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美味食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