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国之一,同时也位列于战国七雄当中,地处于北方的偏远地区,是当时中原地区的最北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先进,毕竟当时辽东地段农业发展条件并不好,而这样的条件也让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燕国,其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战国时代里并不顺利。但哪怕如此,燕国都是人们公认的诸侯强国之一。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历史传承是最为悠久的,真正追溯起来,燕国的历史比周王朝的历史还要久远,要知道燕国的存在,是因为周王朝的分封,而他凭借诸侯国的身份比周王朝这个大型王朝存在的还要久远,这足以说明燕国的发展和实力。
其实,除了燕国之外,战国时代,其它各大诸侯国都不是西周正统分封的诸侯国,像是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瓜分的老牌诸侯国晋国而成立的新型国家,总体历史也不过百十年的时间。
齐国、楚国、秦国,都不如燕国历史久远
而齐国也是经历过权力变迁的国家,我们都知道老牌的齐国,是周武王亲自分封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是在武王伐纣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只不过在齐国的发展进程中,姜氏家族对于权力的掌握逐渐变低,反而是国内的大贵族田氏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
后来,田氏家族代替姜氏家族掌握了齐国的统治权,这就是“田氏代齐”所以,在战国时代的齐国,已经不再是周王朝最初分封的诸侯国了,历史也并不能算作是十分长远。
楚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自立为王,虽然,楚国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代,但是那个时候楚国并不存在,真正分封是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并非是西周的开国诸侯,而秦国则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而分封为诸侯国的,比燕国也整整晚了一个时代。
所以,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的历史文化是最为久远的,它从西周建立之时就已经存在,而且燕国的王室是周王朝的姬姓王族,开国君主召公“奭”在当时周王朝的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与周公旦辅佐了几代周朝天子,在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如此足以看出,燕国这个国家的底蕴。
拥有800史的燕国,到底败在什么地方?
按理来讲,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起点是很高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召公奭有着姬姓王族的身份,燕国从立国开始就比其他诸侯国的地位要高,如此一来,它本应该顺风顺水的发展,可是燕国的发展轨迹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它并没有一步一步地走向鼎盛,反而是一直不温不火。
到了战国时代,燕国已经成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不仅在战国时代的历史惨不忍睹,它在立国之后,也曾经出现过九代国君的历史空白,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燕国的发展有多么惨淡。
那么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作为拥有西周王室血缘的诸侯国,燕国的发展到底有哪些弊端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燕国如此惨淡的发展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拥有800年历史的燕国,到底败在了什么地方?
政治制度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大概表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对国家体系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就好比建造房屋时要打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打不牢固,房屋再高也只是华而不实,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效益,而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稳定的政治发展基础,那么这个国家的各项发展都会受到阻碍,而燕国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燕国没有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而是它所依赖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它存在的时候(不适合战国时代)。在燕国建国之初,受到开国君主召公奭的影响,燕国所推行的是一种王道政策,其实,王道政策说白了,就是一种依靠礼乐制度建立起来的自觉性行为政策,就是说,让人们依靠道德标准和自我意识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此之中,规则性最强的礼乐制度其实也只是一种约束,而并不是强制性的行为政策,也就是说,燕国的秩序是建立在人们对于阶级的认知上的,这其实与西周的统治形式比较类似,其实周王朝的统治就是依靠人们对于阶级的观念,我们仔细分析分封制就会发现这一点。
在分封制的实施过程中,表面上来看,权力最大的是天子,因为天子拥有对诸侯以及诸侯之下的臣子的指挥权和控制权,但实际上,诸侯其实才是最大的权利拥有者,甚至在某些国家内部,一些大夫才是权力的真正掌握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天子其实是虚的,他所掌握的权利或者能够指挥的人与资源,均来自于诸侯,也就是说,他其实把自己手中的权利以及土地和人口都分封给了诸侯,通过掌握诸侯才能控制这些权利,自己并没有掌握实际的领土和人口。
分封制,天子实际上并不掌握资源和权力
但问题在于,如果诸侯还能够听取天子的号召还好,如果诸侯不听了呢?这其实也就是,后来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最开始的时候,诸侯还能够听取周天子的召唤,后来,当诸侯权利做大之后,对于周天子的命令就不管不顾了,到那个时候,周天子只能表现出无奈,因为他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利,甚至没有实际的资源。
而同时在诸侯国内部,也按照分封制实施层层分权的政策,也就是说,国内是有一部分领土或者是人口掌握在大夫手中的,而如果这些大夫在发展的过程中,财富和资源比国君还要多,那么,这个国家的实际权利其实就掌握在大夫手中。
就比如说,孔子的故国鲁国就是这样,当时鲁国的三大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就掌握着整个国家几乎3/4的资源,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鲁国的国君只是一个傀儡,真正说了算的就是这些贵族。
所以,这样的形式其实建立在人们对于阶级的认知上的,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人都有一种阶级观念,他们都尊奉着大夫要服务于诸侯,而诸侯也无条件地服务于天子的规则还好,毕竟如此一来,社会秩序就会十分稳定。
但是,如果人们对于阶级不那么尊奉,大夫的权力开始超过国君,诸侯开始不听王命,那么这个国家的秩序就会崩溃,而且天子对于秩序的崩溃没有任何办法。
燕国也是这样,它也是依靠着阶级观念来统领整个国家的,可是这样的观念,其实只能对于自觉的人来讲,对于那些本身就想着超越阶级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僭越的条件,所以燕国在后续的发展中受到的阻碍非常之深。
国君思想对燕国的影响
燕国一直尊崇王道政治,这种观念如果应用的好,其实是有很大效果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孟子的规划,孟子曾经在面见魏惠王时,规划了一番蓝图,说的就是王道政治观念的最大效果,它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百姓国泰民安,使一个国家的君主“王天下”。
但是,这要求君主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关心百姓生活中的细节,并且规避战争,一切以“仁义”为准,一切以“道德”为核心。这会产生一个弊端,那就是会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其实,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关心国家发展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具体怎么关心?孟子没有给出答案,同时,王道政策又是一个见效非常慢的做法,一时半会察觉不出效果,就会导致在短时间内做与不做一个样,如此,必定会导致君主的懈怠,而长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燕国国君的不作为非常明显。
这从燕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的出来,他们不仅没有改变这样的政策,在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我们也很难看到燕国的突破和发展,整个燕国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这也是它会出现九代国君历史空白的原因。
其实空白很好理解,就是没有作为,连史官都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记载的地方,足以见识到燕国发展有多么平淡。而这种思想影响,最恐怖的还不在这里,最恐怖的是,让燕国反对压迫性的战争,这一点在乐毅伐齐的战争中就有着明确的体现。
当时,乐毅已经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本来能将齐国消灭,毕竟那个时候齐国只剩下即墨等两座小城了,乐毅能打下齐国都城临淄,难道六年的时间都攻不下这两座小城吗?其实,这里面就有燕国国君的影响。
当时燕国的统治者,不想通过压倒性的战争来致使齐国臣服的,比起通过战争消灭敌方,他们更想做太平天子,这或许是因为血统的关系,毕竟出生于西周王室,拥有着天子的思维也并不例外,而且于天子来讲,所有的诸侯都是治下臣民,如此反对通过压迫性的战争致使国家臣服的思想也不难以理解,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燕国错失了消灭齐国的机会,最终田单使用火牛阵一举复国,让燕国的伐齐行动功亏一篑。
燕国在战国时代推行的是依附大国而生的策略
战国时代的燕国发展实力是非常薄弱的,但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通过战争来解决利益纠纷的年代,战争的频繁爆发是那个年代非常鲜明的特点,而战争就是弱肉强食,弱小的国家必然会遭遇前所未灾难,所以,弱小的燕国在这样的环境中必定首当其冲。
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的发展,燕国选择的是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也就是说,与其它国家结成同盟,利用其它国家的威势来震慑自己的对手。
燕国先后依附魏国、秦国
战国初期,燕国依附于魏国,而碍于魏国的实力,赵国和齐国都不敢对燕国动手,甚至燕国明目张胆地与赵国争夺中山国,赵国也不敢有二话。
战国中期,因为魏国从超级大国的霸主神坛跌落下来,整个战国时代进入到了一种实力相对均衡的局面当中,各诸侯国为了打破这种相对的平衡的状态,开始努力发展,精力几乎转移到了国内,战争频率减小。
而在这时,盟友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毕竟大家的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均衡,谁能拥有一个盟友就会倾倒实力发展的天平,能让自己更加安全,也能让自己更加具有优势,所以,这个时候奉行依附性政策的燕国,其依附策略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碍于这样的局面,燕国的生存能够更加得以保证。
战国后期,燕国又依附于强盛的秦国,而这样的依附直到荆轲刺秦时才结束,不过所有的政策都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燕国虽然通过这样的策略保证了自身的生存,但这也让燕国产生了一种自己实力强盛,能够保证宗庙社稷的错觉,自然也就让燕国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燕国一直在原有的政策当中无法自拔,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改革和变迁,导致燕国的发展越来越薄弱,可是燕国王室却毫不自知,最终燕国只剩下了一个虚名,秦国北上灭燕呈现出来的是风卷残云一般的事态,所以燕国灭亡其实与其奉行的依附性政策也有关系。
结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燕国的灭亡其实从它立国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当然,如果燕国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改变自身的基础制度和执政方针,那么燕国其实也有像秦国一样崛起于乱世的可能。
毕竟燕昭王时代的中兴,让燕国在面对齐国的时候都有一战之力,如果它能够将这种变法改革持续下去,那么相信燕国也可以崛起。
但是历史不容我们假设,燕国确实在王道的思想当中挣扎了太久,以至于它最终自己都放弃了自己,如此一来,还有谁能够拯救这个国家呢?只是可惜了800年历史的燕国,最终被晚了它一个时代的秦国所消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