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感情一文不值(现实社会没有真正的感情)

2023年4月5日 评论 5 浏览

#30岁的大龄剩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最该考虑的是物质基础还是感情基础#

首先纠正一下,30岁的女性,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大龄剩女”。“大龄剩女”之所以被称之为“大龄剩女”,从现代人的生理特性和社会认知度来说,35岁是“适龄”和“大龄”的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小于35岁的单身女性恋爱结婚,仅仅称得上“适龄晚婚”而已。

那么,“大龄剩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她们更看重男方的物质基础,还是苛求感情基础?先说答案——大概率是物质基础为主。原因有三:

首先,社交途径决定了“大龄剩女”的择偶基础

毋庸置疑,“大龄剩女”的择偶途径(包括大龄剩男),相亲大于自由恋爱。现在“催婚”和“相亲”两个单词非常普遍,“催婚”是家里父母着急子女大龄未婚,逢年过节,但凡子女回家,变着花样催婚的状态,因此导致一些“大龄剩女”或者“剩男”也变着花样去应对爹妈,“租个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真不是无中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就是人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创造出来的。

比如杜淳和薛佳凝主演的《我的租赁男友》,尽管剧情跌宕,但关键词就是“催婚”和“租男友”,目的就是应对爹妈的催婚。无独有偶,2019年上演的泰国剧《租赁男友》,也是这样一个题材。催婚对应的就是“大龄剩女”包括大龄剩男该婚不婚,该嫁不嫁,这样一个令父母愁肠百结的大龄群体,他们/她们如果有富裕的选择对象,父母还至于“催婚”?

显而易见,因为途径单一,“大龄剩女”(剩男)择偶选择对象的途径,相亲成为比较靠谱且成功率较高的捷径。

其次,“时不我待”导致“现实先于理想”

“大龄剩女”有一个普遍的心态,就是年龄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大龄”意味着什么?就是字面意思,青春不再、昨日黄花、风韵犹存。30大几的女性,你要非说她一脸胶原蛋白,少女感十足,不是你心怀叵测,那就一定口是心非。尤其是女性,无法对抗的就是生理自然规律,达到一定年龄上限,卵巢排卵都要靠天意,迟迟遇不见意中人,为人母的理想就是一种幻想。如何不心急如焚?

危机意识如何解除?最好的捷径就是放低姿态选择——相亲,而且,身边人乐意为之,包括父母亲友闺蜜。网络不发达的时候,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相亲对象,包括相亲角都比较流行,网络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后,各种“相亲网站”便招摇过市。通过相亲认识并开始尝试谈婚论嫁的男女,还有谁会放火烧自己的“恋爱脑”?坐下来基本都是一个格式,家庭成员、收入多少、有房没房、婚后单过还是跟父母同住。诸如此类。

感情,哦,或者叫爱情,此时先忽略,条件许可,可以先结婚后恋爱。

第三,“物质”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危机意识”

既然相亲,摆在任何一个人面前的流程,都免不了“俗气”,那就是看对方的物质条件是否殷实。就像上面说的,你会不去关注对方的家庭、个人收入,以及能供婚后惬意生活的“二人世界”或“三口之家”这些实打实的物质基础,而去凭空幻想对方是个“情圣”?不用狡辩,智商只有个位数的人都不会那么幼稚。原因不复杂,就是对未知生活的惶恐。

人在对未知事情的处理上,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如何自保,其次就是如何更有安全保障。自保什么?就是自己如何避险,而对应于相亲对象,这个避险就是对方能否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保障才有可能产生的婚姻。很不幸,房子、收入,包括对方的家庭条件,这些“硬件”都属于物质基础范畴。

谁能绕过这个话糙理不糙的现实?所以说,物质基础,有时候是允许在特定环境下,超越或是先于感情基础的。

喜欢,就请关注“府右街二子”,不喜欢,划过去就是了,并不麻烦。

广告也精彩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